【导读】行走甪直,第一个直观印象,就是桥多。据说,“甫满一里”的古镇,号称有宋、明以来所建的古桥七十二座半,长桥短桥、平桥拱桥,参差起伏,将香温水软的河面砌出了重重波澜,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“中国桥梁历史博物馆”。
唐代诗人杜荀鹤《送人游吴》诗:“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。古宫闲地少,水巷小桥多。夜市卖菱藕,春船载绮罗。遥知明月夜,相思在渔歌。”同样可以作为古镇甪直的写照。老话说,“到了甪直勿看桥,等于甪直未曾到!”可见古桥在甪直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。
樊枫一行至甪直古镇,众安桥处河水清清,环境幽雅,“水从碧玉环中过,人在苍龙背上行”,颇有诗情画意,遂于石凳处驻足歇息,作《众安桥记》。今与大家共赏,欢迎各位文末留言,分享心得感受。
写生实景图
【作品分享】
《众安桥记》 纸本水墨 60×83.5cm 2018年
【题跋】
此桥建于道光十三年,对于甪直历史而言,以为属晚矣,今余见之仍存古韵也。公元二〇一八年四月廿六日实地写生,樊枫题。
【局部图】
此前,在分享写生作品的微信中,多次提到“写生”在每一位艺术实践者艺术创作中的意义,樊枫与朋友们也一贯坚持从采风过程中找寻创作灵感,多次前往欧洲实地写生,积累创作素材。欧洲系列写生作品平台也多次分享过,现将其中一幅描绘威尼斯水城中名为叹息桥的作品分享与各位朋友,供大家细细品读感受东西方水巷石桥之间的不同风韵。
樊枫 / 威尼斯水巷 / 2006年
《叹息桥下的吻》
文/李毓麟
蜿蜒的水巷,流动的清波,宛若脉脉含情的少女,眼底倾泻着温柔。在威尼斯的叹息桥下接个吻,爱情就可以天长地久……听说过这样的爱的故事吗?
画家笃信这神化般的传说,飞那么远,到得意大利,再坐上威尼斯的贡多拉尖舟。尖舟轻盈纤细,造型别致,平底呈不对称状,可保持一侧单桨划行的平衡,船头和船稍向上翘起,像卧在天上的新月,行动轻捷灵活,仿佛田沟里的水蛇。画家喜欢乘坐着这种有异国情调的尖舟,遗憾未携妻同游。
游走了一百多个小岛,穿过四百来座各式桥梁,寻寻觅觅好久,画家才在总督府和近旁地牢间的小河上,发现连接它们的这座奇特的小桥——叹息桥。
威尼斯叹息桥 实景
尖舟漂荡在桥前,艄公对画家说,很久以前,有个男人被判了刑,走过这座桥,“看最后一眼吧!”狱卒说,让那男人在窗前停下,窗棂雕刻精致,是由许多八瓣菊组合成的。男人攀着窗棂俯视,画家听得入神,仿佛觉得那男人看着他们就坐在这窄窄的长长的贡多拉上。艄公继续说,那条船上坐着的是在相吻的一男一女,那女子正是他的爱人。男人长长地叹息一声,疯狂地撞上花窗,留下一摊血和愤怒的尸体。血没有滴下桥,吼声也未曾传出……
画家听罢,长叹一口气,出于善意,也是他能做到的,画下了头上方的叹息桥,并托请威尼斯的“飞狮”送回国去,画家将画挂在厅堂。妻子说不,便悬在院子的大门上。很快,这幅画叹息桥的画,风传到周边的城乡,经过蜿蜒的小河,流动的清波,拥来了好多青年男女,他们都祈望相爱永远,在院门上的叹息桥下拥吻……
【美文共赏】
《桥之美》
文/吴冠中
“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”,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!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,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,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。
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,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。桥,多么美!“小桥流水人家”,固然具诗境之美,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:人家——房屋,那是块面;流水,那是长线、曲线,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;桥与流水相交,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,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,它是沟通线、面间形式转变的桥!如果煞它风景,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,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,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,摧毁了形式美。
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:圆的桥洞、方的石块、弧的桥背,方、圆之间相处和谐、得体,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。不过我之爱桥,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,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,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。
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。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,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,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。早春天气,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,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,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,也令画家销魂。人们珍视长桥之美。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,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,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,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。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,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,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。因桥下多半是急流,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,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。
张择端在《清明上河图》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,因桥上桥下,往返行人,各样船只,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,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。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,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,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,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。他们寻桥,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。高山峡谷间,凭铁索桥、竹索桥交通。我画过西藏、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,人道索桥险,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,一道富有弹性的线!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,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,是山岩、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,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。
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,直线美不美?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?不宜笼统地提问,不能笼统地答复,艺术形式处理中,往往是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为了画长江大桥,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,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、呼应、引申的点、线、面!为了画钱塘江大桥,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,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,因而构不成画面。虽然滨江多垂柳,满山开桃花,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!成昆路上,直线桥多,列车不断地过桥、进洞,出洞、过桥,几乎是桥连洞,洞连桥。每过环形的山谷,前瞻后顾,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,有时显得险而美,有时却险而不美,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。
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,大桥、小桥,各有其美。有人画鹊桥,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,形式也自由,生动活泼。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,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!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